两个月前,中节能入主铁汉生态;三个月前,国祯集团刚宣布终止与长江环保及三峡资本之间的股权转让,也投入中节能的“怀抱”……
国资入驻环保行业的步伐不断加快,而此时环保民企也迎来了政策红利,5月末,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银保监会、全国工商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如今,环保行业正面临着“国进民退”亦或是“国民共进”双重抉择,如此的环境下,环保民企又将何去何从?
融资难 遇国资接盘
环保行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设备制造、工程建设以及投资运营。一般来说,民企在设备制造领域占比较大,国企则在一些大规模环保项目
至于工程建设领域,则视具体的项目情况而定。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向记者表示,环保项目的工程建设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技术的复杂度和灵活度,二是项目的规模。
然而,近几年在资金短缺、融资难的困境下,越来越多的环保民企选择与国资“联姻”自救。据《能源》杂志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已有23家民营环保企业通过股权转让、联合重组等多种合作方式引入了国有资本。
光大证券指出,2018年,金融去杠杆对于环保板块的冲击是非常快且大的;彼时,很多公司的短期债务面临极大风险。因此,国资入主是一种“救命”性质。
事实上,国资并购环保民企并非始发于2018年,在那之前,已经出现过一些小规模的并购事件,但是由于此前的并购多发生在未上市或海外上市的一些小规模的环保企业身上,所以没有引起大规模的关注。
薛涛则认为,本轮引起广泛关注的国资“接盘”行为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压力影响,除了去杠杆引起的金融大环境紧缩外,还有PPP项目本身的紧迫,带来的金融系统不信任地抽贷。
据了解,相比BOT项目,PPP项目的融资规模和融资压力要更大。
在上述情况下,环保民企积极寻求机会与国资合作,从而改善自身的困境,而国企自身也有自身发展的需要,于是环保民企“联姻”国资变得越来越常见。
环保民企再迎政策红利
上述文件就进一步优化节能环保领域市场营商环境,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公正参与竞争,推动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四点意见: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完善稳定普惠的产业支持政策、推动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以及畅通信息沟通反馈机制。
一个好的政策会对产业产生极大的推动力。有环保行业专家认为,此次《意见》汇集了散落在各部委对产业发展的有利政策,但要让政策真正取得实效,重点在于如何落实《意见》中各项政策举措。
上述文件在关于持续完善招投标机制中提到了一点意见:各地不得以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等方式,为特定企业在招投标中谋取竞争优势。薛涛认为,此条意见是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假如可以落实,将极大改善环保民企的弱势地位。
《意见》也提到了,鼓励国有企业与民营节能环保企业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开展相关业务。
(内容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能源杂志 作者:周晓兰。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